源自湖北黄州的东坡肉,竟成了杭州名菜;武汉人过早首选的热干面,却不能像兰州拉面和山西刀削面那样响遍全国。昨日,在武汉商业服务学院举行的“鄂菜传承与发展论坛”上,这一现实使与会的百余名专家、学者和烹饪大师得出一个结论:湖北不缺菜,缺的是餐饮文化和故事。
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、中国烹饪大师卢永良介绍,由楚菜、荆菜演变而来的鄂菜,滥觞于荆江河曲与江汉平原,策源地在经济繁荣、文赋纷华的楚国都城郢都,迄今已有2800多年历史,是我国最古老的地方菜系之一。自古就有“千年鄂菜史,半部江南食”之说。传统“四大菜系”——鲁菜、苏菜、粤菜、川菜的“菜龄”一般在2200年至2400年之间,而“菜龄”更长的鄂菜的影响和产业价值却难以与它们匹敌。
谈起鄂菜的风味特色,餐饮业很多人士难以给出统一的说法。在餐馆酒楼,消费者吃的大多是湖北菜,却称湖北无“菜”。
武汉商业服务学院烹饪与食品工程学院中国烹饪大师鲁永超认为,在餐饮全面进入文化竞争的时代,鄂菜应把提升文化软实力作为菜系发展的支撑和灵魂。他说,历史上,鄂菜文采灿烂。仅武昌鱼,历代文人墨客的赞美诗句甚多,远远超过西湖醋鱼。明清的《随园食单》、《调鼎录》等著名食书中收录的鄂菜甚多。但湖北、武汉的餐馆大多“就菜论菜”,不太注重挖掘菜品里面的文化故事,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鄂菜的传播。
据悉,我省有关方面正在着手改变鄂菜发展中的文化“软肋”。有关高校已分别设立鄂菜研究所和武汉小吃研究中心,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初步建起鄂菜文化博物馆,以塑造鄂菜精神和鄂菜形象。
(原载《长江日报》2012年11月30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