媒体商院

湖北日报:“鲜在湖北”仍需文化提味

发布时间:2012-12-04作者:王晶 陈静 易先勇来源:湖北日报浏览次数:2354

       源自黄州的东坡肉,竟成了杭州名菜。在武汉商业服务学院11月29日举行的“鄂菜传承与发展论坛”上,面对这一尴尬的现实,与会人士表示,业界有共识“鲜在湖北”,湖北不缺菜,缺的是餐饮的文化和故事。

       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、中国烹饪大师卢永良介绍,由楚菜、荆菜演变而来的鄂菜,迄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,是我国最古老的地方菜系之一。“千年鄂菜史,半部江南食”,与鲁、苏、粤、川等传统的“四大菜系”相比,鄂菜的“菜龄”更长,但菜系影响和产业价值却难以与“四大菜系”匹敌。

       去年下半年以来,武汉商业服务学院组织了近20名教师奔赴全省10多个市、州,历时一年时间,沿着鄂菜汉沔、荆南、襄郧、鄂东南和鄂西土家山乡5大风味支系进行考察,发现鄂菜常见的菜品达3800余个,其中传统名菜不下500个,典型名菜点不下100个,特色筵席数百种。调查还发现,近年鄂菜空前繁荣,仅在我省餐饮市场,鄂菜已占到80%左右份额,全省餐饮业年销售额超过千亿元,从业人口200多万,市场规模居全国第八位,武汉餐饮市场的综合排名在全国列第5位。而且,鄂菜不断向外扩张,食用人口超过1亿。尽管如此,谈起鄂菜的风味特色,餐饮业难以给出统一的说法,消费者吃的大多是湖北菜,却称湖北无“菜”。

       中国烹饪大师鲁永超认为,在餐饮全面进入文化竞争的时代,鄂菜应把提升文化软实力作为菜系发展的支撑和灵魂。他说,历史上鄂菜文采灿烂,仅武昌鱼就赢得历代文人墨客诸多赞美诗句,远远超过西湖醋鱼。《随园食单》、《调鼎录》等著名食书,收录的鄂菜甚多。但湖北、武汉的餐馆多就菜论菜,不太注重挖掘菜品里面的文化故事,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鄂菜的传播。

      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姚伟钧说,品牌的核心在于文化价值。荆楚饮食文化与武汉软实力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性。他建议要进一步提高湖北人对鄂菜的自信心、认同感,努力扩大荆楚饮食品牌在海内外的影响,积极支持做大做强品牌餐饮。通过产品开发,并以产业的方式,将文化价值具体地体现产品形式之中。建立“荆楚饮食”文化识别性,联姻饮食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,发展饮食创意产业。

(原载《湖北日报》2012年12月3日)

返回原图
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