媒体商院

楚天都市报:汉绣大师高校培养“绣娘”

发布时间:2013-04-23作者:本报记者徐啸寒 通讯员李芳睿来源:大学生记者团浏览次数:2333

图为:年轻人学汉绣

 

       楚天都市报讯   穿针走线之间,织出花卉人物,这在绣坊才有的技艺,今秋将成为大学里的一个专业。上周末,武汉商业服务学院与武汉汉绣艺术研究院签订协议,联合开办服装设计(汉绣专门方向)专业,今年计划招收20名大学生学习汉绣。这不仅使流传了2300多年的汉绣迎来大学生传人,也是“非遗”专业首次进入武汉高校。

汉绣艺术濒临失传

       年近80岁的汉绣第四代传人任本荣老先生,用“功德无量”来形容汉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高校设置的专业。他告诉记者,2008年,汉绣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。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地刺绣,在屈原《楚辞·招魂》中就有这样的描述:“翡翠珠被,烂齐光些。蒻阿拂壁,罗帐张些;纂组绮缟,结琦璜些”。明清之际,上至官商富贾,下至名伎优伶,无不喜用汉绣服饰,鼎盛之时,上万名绣花匠人、近40家汉绣铺子聚集在汉口大兴路。1910年和1915年,汉绣制品在南洋赛会和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,名扬海外。“绣品不是画品,汉绣讲究用色富丽堂皇、对比性强,针法多样,反映了湖北人泼辣豪爽的性格,和苏绣是完全不同的。”任本荣说,现在市场有绣品使用苏绣画稿,照着样子绣出来,也自称“汉绣”,失去了汉绣的特有风韵。

       然而,由于诸多原因,近些年汉绣日渐式微,并濒临失传。为让汉绣得以传承,任本荣让考上大学的孙女放弃上大学的机会,跟在自己身边言传身教,但高端刺绣人才仍然缺失。

校企联合拯救“非遗”

       任本荣说,传统汉绣非常注重设计、开发,要求绣工不仅有一定的造型和绘画能力,更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。目前,汉绣主要靠以师带徒培养后人,显然不能适应时代需要。

      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应用艺术系主任杨勇说,汉绣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汉绣创作、服装工艺学、装饰图案、佛教文化与中国古典文学等,“我们希望能将汉绣的图案进行总结,形成相对固定的设计品质,还能把传统的汉绣嫁接到服饰上,让汉绣艺术为大家所熟识。”

       据了解,该校教师将承担基础课和理论课教学,而汉绣技艺则由汉绣研究院汉绣专家负责。杨勇表示,希望通过这个专业的开办,使汉绣这门工艺的传承不仅仅停留在绣工上,还能在设计创新和文化上有所发扬。学生毕业时既能绣,也能设计画稿,成为高层次的“绣娘”、“绣夫”。

       该校副校长刘萌称,教育部将设置100个示范专业点,支持民族文化与创新,打造世界高端手工业。该校汉绣专业方向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办的。学校将争取政府、行业和企业三方协作,让这门专业能真正将汉绣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来。

(原载《楚天都市报》2013年4月23日)

返回原图
/